近年来,短剧市场井喷式发展,但繁荣表象下暗藏着一个愈发严重的行业顽疾:除男女主角外,导演、编剧、配角演员、摄影、美术等大量工作人员的署名权被刻意忽视甚至剥夺。这种“选择性署名”的行业潜规则,不仅是对创作者权益的侵害,更折射出短剧产业急功近利下的价值观扭曲。
“主角至上”逻辑:配角与其他工作人员沦为“透明人”
在多数短剧中,观众只能看到男女主演的姓名高悬海报,而配角演员、以及台词较多的关键角色,其姓名却彻底消失。很多人更被视为“人肉背景”,连基本的人格尊重都难以保障。某短剧演员曾在社交媒体控诉:“拍摄时被要求淋雨十几次,成片后连‘路人甲’的标注都没有。”这种对配角的系统性忽视,本质上是对表演行业“咖位歧视”的强化——它传递的信号是:只有“顶流”才配拥有姓名,其他人的劳动毫无价值。
幕后团队:被“工具化”的创作主体
短剧行业盛行“结果导向”的暴力逻辑:只要剧集能赚钱,只认男女主,谁在乎是谁拍的?编剧的创意被随意篡改后署名遭删减,摄影和美术的视觉设计被归功于“平台算法”,导演、剪辑师熬夜完成的影片被打上“主演作品”标签……这种操作无异于宣告:你们的劳动成果,只配成为商业游戏的添头。
行业恶性循环:从“无名”到“无路”
署名权的剥夺对从业者的伤害是长期的:新人演员若无署名积累,职业生涯可能永远停滞在“群演”阶段;技术岗位工作者因缺乏作品背书,在求职时陷入“无代表作”的困境;行业生态逐渐固化,最终只剩下“愿意接受无名”的廉价劳动力,而真正的人才持续流失。
法律缺位与平台共谋
尽管《著作权法》《劳动法》均保障创作者的署名权,但短剧行业因“短平快”特性,侵权行为往往难以追溯:合同条款模糊,甚至口头约定“不署名”;从业者迫于生计不敢维权;平台审核时对署名问题视若无睹。这种“法不责众”的现状,实则是资本与流量合谋下的系统性剥削。
破局之道:行业需要一场“署名革命”
强制署名规范:行业协会应制定短剧署名最低标准,要求所有参与人员(包括群演、场务等)均需列名;平台问责制:播出方需将完整署名作为上线硬性条件,设立投诉通道;合同透明化:推行标准化演艺合同,明确署名权条款;观众觉醒:呼吁观众关注幕后名单,用消费选择倒逼行业尊重创作者。
短剧的“短”不应成为践踏职业尊严的遮羞布。当一部作品只允许明星闪耀,而将配角与幕后工作者推向黑暗时,这个行业便已病入膏肓。署名不是施舍,而是对劳动的基本尊重——唯有让每一个付出汗水的人都能被看见,短剧才能真正称得上“作品”而非“快消品”。
声明:中华娱乐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非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版权归作者所有,更多同类文章敬请浏览:内地娱乐